好文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7首诗词:无情不成世界,无情不是人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8 10:21:27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人千面,多姿多彩。

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全靠一个“情”字来维持。

人类有朋友、兄弟、父子、夫妇、君臣、情侣,人与自然万物。

或恐惧,或亲密,或憎爱。

情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足以留芳万世而不磨,横亘八字而长存。

没有情,没有情,也就没有了人生的意义。

无情不成世界,无情不是人间。

1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后世人都知道苏轼与弟弟苏辙既是兄弟又是知己。

熙宁十年(1077)二月,苏辙与东坡相见于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兄弟两人分别七年之后,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久别重逢的喜悦,相处一起的满足,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如此美好。

时夜夜幕降临,云气收尽,清亮月光充满天地,满天繁星闪烁的银河,围绕那皎白如玉盘的月亮无声流转不休。

苏轼心生满意,满足,从内心深深的发出感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想必今天的夜色很美,更重要的是兄弟两人团聚在一起的激动无以言表。随系又感叹,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苏轼在中秋夜作的作品还有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面有一句特别出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抬头且看那一轮明月,既照着你,也照着我,同样也照着普罗大众,我们同在一轮明月下,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月亮的皎洁明亮,正是人类寄予最美满幸福的理想,它不分阶级,不论身份,无关贫富。

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孟郊一辈子不得志,穷困潦倒,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但出身门第不高,社会地位较低,在官场上很不如意。

他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欣喜若狂,考中进士,算是咸鱼翻身,他立刻赋诗一首,表达狂喜的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所谓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一切都是自己一厢情愿。朝廷不过给他一个小小的溧阳县尉,这是个县令的属官,负责治安工作。

理想与实现落差太大,加之文人气太重,孟郊居然常常擅离岗位,孟郊本来就穷困,薪资减半处理,设身处地为他想想,也怪可怜。

孟郊虽然穷,但却是个大孝子,他将老母亲接来溧阳奉养。孟郊为了官场这一口饭,奋斗到年届半百,如果没有母亲的照顾,是根本支撑不下来的。

关于孟郊的母亲,我们所知甚少,但是因为这首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她肯定为孟郊付出得太多了。

可以想象,每次当孟郊离家出去考科举,母亲都盼着他早点回来,平安回来。

所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密密缝”,缝的不仅是针脚,更缝进了母亲的牵挂和疼爱。一年四季都少不了母亲的牵挂。

母亲用手中的针线,做成了我身上的衣裳。她把思念缝进了针脚,只是担心我归期太晚,唉,我该怎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恩德?这是从孩子的角度说的。

而母亲担心的是正行走天涯的孩儿,日日夜夜的思念牵挂。

一首《游子吟》,道尽了天下父母心,道尽了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同样也道尽了天下儿女心,道尽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慈母爱子,但怜其无能。”所谓“养儿一百,长忧九十九。”一针一线都要自己包揽才觉为妥。

可怜天下父母心,几千年来始终如一的舐犊之情,纵使儿女已长大成人,那份无私牵挂和默默付出的情感从未因岁月更迭而有丝毫减退。

3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其一》

这首《别董大》写于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当时的高适仕途不达,在梁宋一带漫游。

在这期间前后,担任宰相的房琯被贬谪到地方做官,暂时离开了长安。包括董庭兰在内的房氏门客也受到牵连,不得不离开长安。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高适与董庭兰在梁宋相遇,怎能不感慨万千?

这一天,千里滚滚的黄云和夕阳都显得特别黯淡。一阵北风吹来,大雁乱蹿,大雪纷纷。

这即将分别的友人就像漫天风雪里的大雁一样孤独凄凉。

董大离开安,写出了诗人对他的同情,这份同情未尝不是写给同样落魄的自己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下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这句话真是大有深意。

想必董大在长安官场结交甚广,声名显著,无人不知。只是官场无情,一朝翻覆,命运叵测。

但是作者劝董大不要发愁,天下谁不知道你董老大的名字呢?

那些权贵、那些高官,都听过你的琴声,听过你的胡笳,他们谁不是你的知己呢?

有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饮下这最后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没故人了。

高适这首诗却说,你不要发愁,就是走出这离别的一步,天下谁人不知道你呢?

因为这位元二去的可不是长安郊区,也不是洛阳、梁宋等地,而是茫茫大漠、阳关边塞啊,那个地方只能听见胡笳声声,哪里有故友亲朋?

所以王维才说一定要记得我们这些为你送行的老朋友,到了那儿要多想着我们,多给我们写信,因为那里没有我们这些故友亲朋啊。

可董大的情况恰恰相反,天下人都已经认得他了,他只是遇到了暂时的挫折,所以高适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话激励他。

高适的经历也很不寻常。据史料记载,高适志向远大,胸襟开阔,极富才干。

他不仅仅是一位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李白当年受到李璘叛乱的牵连进了大狱,李白曾写信求过他,求感念曾经与杜甫,三人在梁园喝酒的交情对他伸出援手。

关于朋友与国家,关于政治立场,高适没有含糊,他选择了视而不见。当然,后来由李白的妻子宗氏与其他官员联手相救才把李白从大狱捞了出来。

安史之乱是高适人生的转折点,他曾辅佐哥舒翰防守潼关,后来追随玄宗到成都,深得玄宗器重。

永王李璘事变中,他向肃宗进谏围剿策略,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负责剿灭永王李磷。后来蜀中发生叛乱,肃宗又任命高适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他后来官至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并进封为渤海县侯。在盛唐诗人中,高适仕途最为显达。

他对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实用在自己身上也很恰当。

“朋友者,另一己身也。”这就朋友间的惺惺相惜,一切都觉得很暖很暖。

4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唐·杜甫《月夜》

史上最大的暴乱,唐代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长安陷入叛军之手,杜甫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加入了流亡的难民队伍。

当时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杜甫将妻儿安置在廊州羌村之后,孑然前往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

押解到长安之后,杜甫失去了自由,又目睹叛军烧杀抢掠的暴行,悲愤交加,更加思念着远在廊州的妻儿子女。

在明月高悬的夜晚,诗人在长安举头望月,想象着远在州的妻子应该也会举头看着这轮明月。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很爱自己的家,但他不像别人这样将感情写的缠绵悱恻,而是以平淡朴实的都提到他的妻子、儿女。

按他自己说,长子叫杜宗文不太喜欢读书,所以他重点教导宗文怎么管家。次子叫杜宗武,宗武喜欢读书,所以他经常督促宗武读《文选》。

他还有一个儿子因饥饿而夭折。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这说明杜甫至少应该有两个女儿。

所以这里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指的就是他膝下的这四个子女。

他说,我远在长安,遥想我的儿子、女儿,他们还都太小,怎么能够理解自己母亲在闺中独看月亮,心中思念长安、思念丈夫的情感呢?

杜甫虽然把家小安顿在廊州,但只有妻子独自抚养着四个孩子,那是多么艰难,多么不易。

她不知道丈夫此时此刻到底是死是活,只能忍受着孤独、痛苦、贫寒,暗暗把思念藏在心里。

此时孩子大概也睡下了,夫人站在月下独自望月,一直到夜已深,露水打湿了她的头发,也打湿了头发里散发出的香气。

月光照耀在妻子身上,夜色寒凉。这两句写得非常唯美,让我们想象到一位美丽的女子,站在月光下思念她的丈夫,她的云鬟高高绾起,被深夜的露水打湿,散发出阵阵的香雾;她在月下久久伫立,光洁的玉臂也渐渐生寒。

月光下的妻子却如此美丽,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要知道,诗人此时此刻被安史叛军关押在长安,既孤独又愤懑。

而他的妻子儿女远在北方的廊州,也不知道过得怎么样,诗人的心情既迫切又无奈。

在这样一种孤独、无奈、思念的情境中,这是杜甫对亲情,对妻子、儿女无比想念的真情流露。

什么时候我们两个人才能坐在一起,看着月光透过窗帘,照在我们的面庞上,照在脸颊的泪痕上?什么时候我们一家人才能团聚,一起举头望月?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和家人相隔两地,音信隔绝而无法团聚。

杜甫这首诗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从深层次来讲,也是借一家人的分离,隐喻千万个家庭的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的痛楚。

5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是南宋的状元,状元就是皇帝钦点的全国第一名。文天祥当年也享受过这样的荣耀,中状元,当宰相。

但是,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做状元不仅仅是享受第一等的荣耀和第一等的权力,更是要承相第一等的责任付出第一等的牺牲。这首《过零了洋》就是最好的明证。

诗题中的零丁洋,就在广东省的珠江口外,北起虎门,南到香港、澳门。

文天祥是南宋的宰相,南宋的都城是临安,文天祥为什么要过零丁洋呢?

1276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挥师南下,攻破了南宋的都城,俘虏了南宋的皇帝,南宋基本算是亡国了。

但是,有十多万军民却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他们在文天祥等几个大臣的领导下,先后拥立了两个小皇帝,南下到福建、广东,坚持抵抗。

可是元朝的军队太强大了,这些抵抗力量屡战屡败。到1278年,文天祥本人也被俘虏了。

元朝人把他押到船上,经过零丁洋,送到崖山去。时间来到1279年。崖山南宋的遗民正在和元朝的军队进行最后一场殊死战斗。

元朝人把文天祥押到崖山,是希望他能够招降坚持抵抗的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天祥写下这首诗。

我如今遭遇的种种艰难,都是因为我念通了一本经书。既然我学习了儒家经典,就必然会做出今天的选择。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没有什么比仁义更重要的了。所以,必要的时候,人就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从1275年开始起兵勤王,到1278年被俘,跨越了四个年头。这四年下来,抵抗的力量越来越微弱了,失败已是无法挽回。

山河破碎,好像狂风中飘零的柳絮;自身漂泊,好像被急雨打散的浮萍。

想当年,苏东坡贬谪广东,经过此滩,向当地人打问滩名,误把“黄公滩”听成了“惶恐滩”,还写下了“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的名句。

这首诗流传开来,“黄公滩”也就改成了“惶恐滩”。1277年,文天祥在这里被元朝军队打败,妻子儿女都被俘虏。

当年在惶恐滩头,我诉说着自己的惶恐;如今到零丁洋里,我又慨叹着身世的伶仃。

“汗青”指的是史册。古代没有发明纸之前,用竹简写字。要先将竹板刮去青皮,还要用火烤出水分来,让它变干,才方便写字。

竹简烤火的时候,冒出来的水像出汗一样,所以竹简又叫“汗青”。因为竹简用于记载历史,所以后来汗青又泛指史册。

人生自古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下一颗忠君爱国的红心。照亮汗青。

这首诗一共四联,前三联都在写悲,一句自己,一句国家;一句国家,一句自己,情感交替上升。

真是悲从中来,悲不自胜,悲能痛入骨髓,壮也能耸入霄。

人谁不会死呢?失败者会死,胜利者也会死。我此刻是个失败者,可是,青史之中,必定留下我的铮铮铁骨,凛凛英风!

这就是文天祥将义无反顾的君臣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6

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篇旷世悼文源于苏轼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了结发妻子王弗。

当年两人成婚时,苏轼十九岁,王弗十六岁,婚后仅仅十一年,王弗去世,归葬眉州。

这一场梦醒,苏轼十分痛苦,此时距离妻子离世已整整十年,他提笔写下了这首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的悼亡词。

白天忙忙碌碌,无心他想,夜晚万籁俱寂,思念袭上心头。

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虽然结发妻子去世已久,但这份深情早已刻骨铭心,成为心底难以磨灭的印记,夜深人静之时妻子悄然入梦。

苏轼并没有急着描绘梦境,而是跟亡妻絮叨起来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跟你唠叨唠叨我的凄凉、我的不痛快,可是咱们远隔千里之遥,我想到你的坟头上跟你说说话也不行啊!

此时的苏轼身处密州,与妻子归葬的故乡眉州相隔千里,阴阳相隔本来难以相见,就是坟前诉苦也不可能。所以,这两句的重点是“无处话凄凉”,或者说无人话凄凉。正因为此,才尤其觉得王弗的珍贵。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可是,就算穿越时光隧道,我与亡妻相见又能如何呢?

你知道吗?你走了十年,我蹉跎了十年,凄凉了十年。

梦见你,还是在我们家乡,还是在轩窗下,你正在梳妆。

夫妻重逢,本有千言万语相互倾诉,可是苦啊,心里的苦一言难尽,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干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站在妻子的角度想,大抵在每个明月之夜,短松冈上,妻子也一定因思念自己而痛断肝肠。

就如陈羽《相思曲》“日日长相思,相思肠断绝。肠断绝,泪还续,闲人莫作相思曲。”

人们之所以不停地制着“相思”,因为其中包含着“希望”。对于苏轼而言,他除了追忆就剩缅怀了。

7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在中国历史上,少年得志、终生顺利、位极人臣、太平一生的人,凤毛麟角,而晏殊却是最典型的一个。

他十四岁即以“神童”被召,赐同进士出身,从此步步高升,历仕宋真宗、仁宗两朝,长期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史(宰相兼管军事。)

宋初近百年相对安定的国内形势和晏殊本人只求富贵、不求事业的人生态度,使他成为久居高位却无所作为的太平宰相。

除去门下曾出了几位名臣之外,晏殊于治政上无功绩可谈。生活豪奢、妓妾成群,终日宴饮听歌、写诗填词,这是晏殊真实生活状况。

刚填了一曲新词,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伤感至极,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了,我静静地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留恋。

晏殊的富贵闲愁,表面上也明白如话地写了伤暮春花残、叹年华流逝,但他这“无可奈何”的情绪,与屈原那种“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对理想追求无果的感慨不同;

也与后来苏轼面对长江赤壁、身处贬谪遭遇时发出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悲壮感叹不同;

甚至与在他手下做过小官的张先那种“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叹老嗟卑、怀才不遇的叹息也不相同。

屈原、苏轼们没有富极无聊的闲愁,假如同样延长他们的寿命、给予机遇的话,屈原、苏轼会完成辉煌事业,而晏殊却还会是无聊至极地这么打发日子。

晏殊这首《浣溪沙》之所以成为名篇,只是因为其中有那两句工丽的词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喝喝酒,听听曲,看着年年如旧的亭台美景,望着日日西下的夕阳,他感叹什么都有,却留不住年华岁月。

燕子最重恩义的,只要你对它好,它一年年年会回来,花儿是无情的,它自开自落,哪里你人间的感情如何,而燕子却不同,他再次归来,真让你觉得不是去年的旧相识。

他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长寿也有终止的日子,富贵也有到头的时候,唯有燕子年年回来探探这个孤独的人,这才有了些许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