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6首美景诗词,风月入诗,落笔如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9:21:28    

【01】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袁中道《夜泉》

此诗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冬作。作者科场失意且痛失长兄,游玉泉山欲消愁而作此诗。

这小诗需反复品味才知意趣。诗描绘山间夜泉美景,以动衬静,充满活力。“山白鸟忽鸣”化用王维诗句,明月照白山岭,惊鸟鸣叫,更显山幽,也点明秋令,石块似凝霜与“白”字呼应。后两句写月光下清泉似雪,山、鸟、石、泉构成幽静清冷的绝美画卷。

诗题《夜泉》,主写对月色中景物的感觉。“山白”暗示月光,鸟鸣更衬寂静。“石冷霜欲结”用通感,由视觉到触觉联想。作者从视觉写夜泉,雪的比喻精妙,尽显心思绵密。

【02】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的孤寂幽怨。 前两句描绘深宫图景:秋夜,银烛照在屏风上,宫女用轻罗小扇扑萤。这一句含三层意,萤生于荒凉处,可见宫女凄凉;扑萤动作显其寂寞无聊;小扇象征宫女被弃命运。“天阶夜色凉如水”,夜已深寒,宫女却仍坐石阶仰望牵牛织女,因他们的故事触动了宫女,使其想起自身不幸,向往爱情。 此诗艺术特点明显,一、三句写景逼真,“冷”字用法精妙,“凉如水”有色感和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全诗无抒情句,但宫女复杂感情见于言外,反映封建妇女悲惨命运。此诗构思巧、语言质朴、感情婉约、感染力强,体现杜牧七绝成就,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灵动动人。

【03】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王绩入唐后几次为官又辞官,此诗应作于隐居东皋时。 诗写山野秋景,于萧瑟景色中透孤独抑郁。首联傍晚诗人在东皋徘徊,景中含情,奠定基调。颔联写秋林、群山的静景,渲染孤寂。颈联描绘牧童、猎人的活动,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尾联直抒胸臆,借《采薇》歌抒隐逸之志。 熟悉唐诗者或觉此诗平常,若从南朝诗读来,便会为其朴素叫好。它体裁是五言四韵,早于律诗定型六十余年,首尾抒情、中间写景,符合律诗章法,使诗意深化。

【04】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白朴《天净沙》(第三首)写秋景,作于宋亡后寓居金陵时。 此曲和马致远《秋思》有别。首二句以“孤村”渲染黄昏冷寂,“一点飞鸿”带来活力。作者用五色描绘秋日美景,将迟暮萧瑟与明朗绚丽融合,把秋景作主旋律。 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前三句写深秋凄凉,后两句笔锋一转,色彩明丽,添生机活力。白朴写秋景选词精炼,先以六个萧瑟图景铺垫,再用“一点飞鸿影下”活跃画面,最后以五色之景作结,让秋景多彩多姿。白朴善写秋景,作品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有词的意境,可与《秋思》媲美,典雅不俗。

【05】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此诗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作于杭州,苏轼与刘季孙交情甚深,苏轼作此诗赠之并曾举荐他。 诗写初冬景色,先以残秋图景衬托“橙黄橘绿”这一年佳景。写荷与菊的衰残,从荷叶、菊枝着笔,“已无”“犹有”写出二花之异。它们终要让位于橙橘,诗人强调最美风光在初冬。此诗偏重于橘,橘有坚贞节操。 胡仔将此诗与韩诗相提并论,苏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颂刘景文品格。苏诗把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体现其旷达性情与胸襟,在情韵与理趣上似胜韩诗。

【06】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此诗创作时间不明,应写于初冬山行之时。 小诗描绘了山中初冬景色。“荆溪白石出”写山中溪水,天寒水浅,白石露出,清浅可爱,能让人想见其色、形、声。“天寒红叶稀”写红叶,虽稀少却在翠色中更显眼,无萧瑟感,令人留恋美好。“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写山中全貌,浓翠似有湿衣之感,是视觉、触觉、感觉交织产生的奇妙体验。此诗与张旭《山中留客》“沾衣”写法不同,各有妙处。山中冬景色彩斑斓、富有诗意,意境空蒙,诗风清新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