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关税战下,专家建言财政政策加力稳外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0:50:00    

针对美国对华加征畸高关税,中国已采取了相应关税反制措施。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近日国务院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推动既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座谈会还提到,希望专家学者发挥专业优势,围绕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多提前瞻性、建设性意见。

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告诉第一财经,在当前美国发动的全球关税战升级背景下,外贸面临供应链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国际规则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需通过精准施策稳定外贸基本盘,同时推动结构升级。

贾康建议,财政政策需形成“应急-转型-引领”三阶段组合拳,短期内以保企业生存为核心,中长期通过规则适配和产业链升级重塑竞争力。同时需加强与国际货币、产业政策的协同,例如,搭配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推广,降低汇率风险。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中国财政工具的应用应更加注重精准性与合法性,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应对保护主义逆流。

他解释,短期财政政策可考虑支持相关企业保订单、稳产能。具体采取的策略可以提高退税效率,对受关税影响严重的行业(如机电、化工)实行“即报即退”,缩短资金周转周期。设立外贸应急基金,针对突发性订单流失地区(如对美出口企业),提供过渡性现金流贷款,利率财政贴息1-2个百分点。

“另外,可考虑关税反制与豁免清单动态调整。比如,对关键中间品(如半导体、稀土)实施进口关税临时豁免,降低产业链成本。对反制清单中的商品(如农产品)提供替代性采购补贴,平滑供应链冲击。” 贾康说。

在稳外贸中期财政政策支持方面,贾康认为重在优化结构,支持产业链区域化布局,推动贸易数字化,提升竞争力。比如,通过财政专项债募集资金,支持企业在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建设“海外仓+组装中心”,对冲关税区域歧视。对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投资给予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对跨境电商平台的数据通关、海外独立站建设给予30%成本补贴,降低中小企业出海门槛。试点“数字自贸区”,免除区内企业数据跨境流动相关税费。

长期而言,贾康认为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注重规则重构和内需联动,比如,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协调主动对接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全球最低税率改革,避免跨国企业因“税收洼地”转移产能。在自贸协定谈判中纳入“数字关税”互认条款。

另外,贾康建议推动“外转内”市场适配。比如,对出口转内销企业给予增值税留抵退税优先处理,放宽CCC认证(即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转换期限。地方政府联合电商平台开展“外贸优品”专项消费券活动。

培育新贸易节点,如财政资金倾斜支持海南自贸港、中欧班列枢纽城市,构建“关税优惠+物流补贴”联动机制。对绿色产品(如光伏、电动车)出口给予碳关税抵扣补贴。

贾康表示,财政政策稳外贸也要防范相关风险。比如,相关财政政策需要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避免直接出口补贴,更多采用研发补贴、区域普惠政策。注重财政可持续性,通过提高国资利润上缴比例、调整过剩产能补贴来平衡支出。注重产业安全,可考虑建立关键产品(如芯片、医药)的进口替代财政专项基金。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财政支持稳定外贸行业,从思路看,一是支持外贸行业从对美出口转向更加多元化的市场;二是从支持出口转内销,因为全球关税战背景下全球需求可能收缩,通过对内销售消化一部分,财政可以通过扩大支出规模并将部分资金用于补贴消费者,促进内需的提振;三是部分主要满足美国消费者偏好的出口企业可能面临较大压力,包括失业风险,需要财政兜底民生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罗志恒建议,财政政策可以在今年4%基础上,及时根据形势调整并宣布追加预算,确保必要的支出强度。

在稳定就业市场、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方面,罗志恒建议,设立产业纾困基金,制定产业风险标准,分级提供产业纾困补贴。例如将出口依赖度和利润率作为产业风险标准,对风险较大的产业提供临时纾困补助。适当加大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当前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帮扶政策,科学设置政策期限,稳定政策预期。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和保障力度。对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发放产业专项保险金,设置过渡期保障;健全失业保险金跨区域参保衔接,建立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按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分配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