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利率不断下调,是宏观层面政策顶层设计的结果。
一方面国家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国债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提供流动性充裕,保持货币宽松,另一方面引导市场利率下调。

因为经济发展由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驱动,而这三者都和存款利率是负相关的关系,银行存款利率越高,百姓储蓄意愿越强,消费就得不到刺激,经济发展相对就会慢下来,在当前经济环境下,2022年GDP增长仅3%,2023年GDP增长5.2%,离大家的预期有差距,就业和收入就无法保证,所以宏观政策需要引导资金从银行出来流向消费领域,以刺激经济发展。投资和出口,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存款利率在上层意志上就没有上涨的空间,并会根据经济形势的状况不断下调。

第二,利率不断下调,中观层面是银行业盈利的需要。
银行业盈利的主要模式是存贷款利差,2022年四季度银行业的利差为1.9%,2024年一季度已经降到了1.47%,为避免系统性风险,稳住利差,需从两个角度下手解决:提高贷款利率或降低存款利率;或者一边提高贷款利率一边降低存款利率,这样效果最好,可残酷的宏观经济环境导致贷款端需求不足,国家又通过金融工具和行政手段引导和要求贷款利率不断下调,让利实体经济,提高贷款利率无论从需求端还是政策端均不具备上涨的条件,注定无法满足。所以银行只能从降低存款利率角度下手,稳住利差,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第三,利率不断下调,微观层面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
在房地产景气的时候,其贷款需求旺盛,随着国家调控、经济下滑以及疫情影响,房地产商没了贷款的需求,也就导致最大的资金蓄水池没了,老百姓的钱无处安放,大量流向银行,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再加上提前还贷潮的到来,加剧了需求端的锐减,而供给端,近几年每年银行存款都保持天量增长,资金的价格自然不断下调。

以2023年上半年为例,存款增加20.1万亿,假如所有增加存款均为活期状态,银行成本最低,仅为0.2%,一年的利息支出也要增加402亿,更何况存款定期化的比例突破了历史的新高,更别说整体上的人民币存款余额高达278万亿,即使以1.5%的基准利率计算,银行要承担的利息成本就要超过4万亿,压力可想而知,作为掌握主动的一方,银行自然就会挑战底限,不断下调利率,对待存款的态度就是ICBC(爱存不存)。

第四,利率走势与经济指标GDP相关联。
在GDP增速不断下行的状态下,利率自然没有上涨的土壤,2022年GDP增速仅为3%,简单做个比喻,整个社会就是一个企业,GDP增速就是它的投资收益率,或者叫社会平均利润率,这里面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毛利率可高达80%,也有每年亏损严重的公司,均拉匀扯,平均收益率为3%,作为一个无背景、无技术、无规模的你,相当于经营一个普通小企业,凭什么能赚到3%或3%以上的收益?有点收益,就是不错的啦,还要啥自行车,甚至摩托车?

第五,从生产要素的构成角度来说,出资方不能利润独占。
仅仅只是啥也不用操心的出资方,出1万元入股,其他人有出土地的,有出技术的、有出劳动的,有付出管理的,一起合作搞经营,结果一年下来只赚了300元,凭啥你出资方全部拿走,其他几个要素也得参与分配呀,这样出资方只能拿走五分之一甚至十五分之一,五分之一也就只有0.6%的收益率,十五分之一也就仅有0.2%的收益率,资金重要的时候,出资方还能拿个定期存款的利率,不重要的时候就是活期存款的回报,甚至行情不好的时候,本金都拿不回来。所以根据目前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以及利益均分原则,资金方的回报空间下一步还将被继续压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