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邹晨辉Finan

资产超过万亿,市值超过900亿的杭州银行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4月2日下午,市场流传杭州银行行长虞利明“失联”,晚间杭州银行发布公告并进行回应。据公告,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董事长、行长等职务,董事长宋剑斌代为履行行长职责。

据券商中国报道,对于本次虞利明辞任的消息,杭州银行内部人士也坦言“事发突然,很错愕”。
实际上,近年来,杭州银行深陷负面漩涡,过去一年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从股东频繁减持到内控管理问题频现,再到资产质量承压和分红政策争议。
例如,2024年11月,杭州银行因办理经常项目资金收付未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违反规定办理资本项目付汇等违法事实,被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罚没645.50万元。

900亿市值的杭州银行行长虞利明“失联”
2025年4月2日,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副董事长、行长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去该行相关职务。

此前,市场传言虞利明疑似失联,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猜测。虞利明自2022年12月起担任杭州银行副董事长、行长,任期未满两年半即匆匆辞职,这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虞利明的辞职公告发布前,市场对其失联的传言已经甚嚣尘上。
简历显示,虞利明于1966年10月生,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任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杭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杭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虞利明从事金融业已有三十余年。他曾在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工作过二十余年,2012年7月起,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据券商中国报道,对于本次虞利明辞任的消息,杭州银行内部人士也坦言“事发突然,很错愕”。
高管变动,尤其是行长的突然辞职,往往被视为公司经营不稳定的信号。
董事长宋剑斌代为履行行长,在杭州银行薪酬与期末持股市值合计近千万

虽然杭州银行在公告中表示,目前各项经营活动正常,董事长宋剑斌将代为履行行长职责,但短期内仍难以消除市场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宋剑斌在杭州银行薪酬与期末持股市值合计近千万元。

杭州银行多次被重要股东减持
自2024年以来,杭州银行的多名重要股东频繁减持股份,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这些减持行为不仅反映了股东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股价走势的信心不足,还可能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对股价造成持续压力。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杭州银行的重要股东之一。自2021年至2024年,中国人寿多次减持杭州银行股份。2024年11月,中国人寿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杭州银行5930.28万股,减持总金额7.70亿元。
这已是中国人寿自2021年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减持,过去三年累计减持超1.8亿股,套现近30亿元。
除了中国人寿外,百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杭州银行的重要股东之一。自2024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百大集团出售杭州银行股票17万股,成交金额241.69万元。2024年全年,百大集团累计出售杭州银行股票432.91万股,累计成交金额5895.09万元,累计影响归母净利润1397.99万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2025年1月,百大集团宣布以43亿元的价格将5.45%的杭州银行股份转让给新华保险,并彻底清仓持股。
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市场对杭州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
澳洲联邦银行作为曾经的重要战略投资者,也选择了完全退出杭州银行。
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杭州银行的股东结构,也引发了市场对银行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澳洲联邦银行的退出无疑给杭州银行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股东频繁减持不仅会影响公司的市场形象和声誉,还可能引发市场的恐慌情绪。一旦市场形成对公司未来前景的悲观预期,股价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
此外,股东减持还可能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和业务发展计划,进一步加剧公司的经营困境。
内控管理问题频现引发监管关注,去年被罚千万
2024年,杭州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因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多次受到监管处罚,内控管理问题受到质疑。
这些处罚不仅反映了公司在内控管理、合规运营方面的重大隐患,也引发了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2024年1月,杭州银行因余额包销业务未严格执行统一授信要求、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不符合监管要求等问题,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罚款210万元。
这一处罚无疑给杭州银行敲响了警钟,提醒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监管要求,确保合规运营。
然而,杭州银行的内控管理问题并未因此得到根本解决。2024年3月,杭州银行舟山分行因对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的业务管理不审慎等问题被罚款100万元。
这一处罚再次暴露了公司在分支机构管理方面的漏洞和不足。
2024年8月,杭州银行因违规向借款人收取委托贷款手续费、投资同业理财产品风险资产权重计量不审慎且向监管部门报送错误数据等问题,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罚款110万元。这一处罚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杭州银行内控管理问题的担忧。
2024年11月,杭州银行因办理经常项目资金收付未对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违反规定办理资本项目付汇等违法事实,被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罚没645.50万元。

这一处罚无疑再次证明了杭州银行在合规运营方面的不足和漏洞。
频繁受到监管处罚不仅会影响杭州银行的声誉和形象,还可能对其业务开展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一旦市场形成对公司内控管理问题的负面预期,投资者将更加谨慎地对待公司的股票投资。
此外,监管处罚还可能引发监管机构的进一步调查和审查,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资产质量承压引发盈利担忧
尽管杭州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但房地产贷款风险正在上升,不良贷款余额增长明显。这一趋势无疑给公司的资产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并可能对其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杭州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呈波动上升趋势。不良贷款余额从2022年的13.65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23.39亿元,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至26.16亿元。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率也从2021年的3.78%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7.07%。这一趋势无疑给杭州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了巨大挑战。
房地产贷款风险的上升不仅会影响杭州银行的资产质量,还可能对其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或恶化趋势,杭州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拨备压力和资产减值损失。这将进一步压缩公司的盈利空间并影响股东回报。
分红政策引争议股东回报率低
杭州银行近年来分红比例较低,引发投资者不满。这一争议不仅反映了公司在股东回报方面的不足和保守态度,也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长期投资信心和忠诚度。
2021年至2024年,杭州银行的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均未超过25%,远低于30%的行业标准。具体来看,2021年度现金分红比例为24.55%,2022年度为21.82%,2023年度为22.52%,2024年上半年为22.20%。这一分红比例无疑让投资者感到失望和不满。
低分红率意味着股东长期持有股票的收益较低,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套利而非长期持有。这也是杭州银行在业绩增长的同时,股东依然选择大举减持的关键原因之一。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更希望看到公司能够保持稳定的盈利增长和较高的分红比例,从而实现长期的投资回报和价值增值。
杭州银行在分红政策上的保守态度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忠诚度,还可能对公司的市场形象和声誉造成不利影响。一旦市场形成对公司分红政策的负面预期,投资者将更加谨慎地对待公司的股票投资并寻求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2024年4月,杭州银行在披露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时出现了“乌龙”事件。公司将“每10股派息5.20元”误写为“每股派息5.20元”,随后又火速发布更正公告。这一事件无疑反映了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疏忽和不足。
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和信心。

此外,2024年8月,杭州银行独立董事丁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招商局集团纪委和青海省海东市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一事件无疑给杭州银行带来了更大的负面影响和声誉损失。
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其涉嫌违纪违法将严重影响公司的市场形象和声誉,并可能引发监管机构的进一步调查和审查。
未来,杭州银行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只有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业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