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森栖小镇畅享清凉。(图片由迎泽区委宣传部提供)
阳光和煦,风光正盛。东山腹地,满目苍翠。在迎泽区郝庄镇各乡村,人们忙着对街巷进行“梳妆打扮”。孟家井村的绞胎瓷传习所里,工匠正精心打磨一批研学用具;董家庄村森栖小镇的工人们正修剪草坪、布置民宿;捐子村的越野赛道已完成维护检查……各村做足准备,以最美的容颜迎接游客的到来。
近年来,迎泽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翼,推动乡村振兴由表及里,全面提升。
青石铺就的小路蜿蜒向前,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在孟家井村,清晨的阳光洒在瓷窑遗址的青砖上,折射出千年窑火的光辉。这里曾是北方著名的窑都,如今,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孟家井窑绞胎瓷烧制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党建+非遗”的创新模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村里通过打造瓷艺研学基地、传习所,吸引了陶瓷、木雕、根雕等产业集聚,形成“非遗+旅游+加工”的融合发展路径。非遗产业带动了50多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
文化传承不仅富了口袋,更润了心田。孟家井村以瓷窑文化为纽带,建设陶瓷艺术类博物馆和生态公园,让乡愁有了具象的载体。
董家庄村的森栖小镇隐于苍翠之间。生态修复与康养旅游的完美融合,让董家庄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游客在此可体验森林康养、农耕研学,或入住半亩园、望湖居等特色民宿。据统计,小镇年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村民通过绿化、餐饮等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生态红利同样惠及捐子村。依托林区优势,该村开发UTV全地形越野摩托车丛林穿越项目与星空露营基地。同时,村里依托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指挥部旧址,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旅和生态旅游双轮驱动,让村集体收入翻了两番。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迎泽区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格局。柳沟村的石磨豆腐坊传承百年工艺;沟北村的杂粮榨油坊盘活山地资源;东祁家山村与“智慧央厨”合作,形成“种植+加工+配送”产业链;董家庄村通过宅基地返租机制,让村民成为“房东”兼“服务员”。
在此基础上,迎泽区依托“龙头”企业,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积极与并州饭店、宁化府等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式农业,通过提前签订需求合同,持续拓宽小米、荞麦、石磨豆腐、油糕等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创新业态更点燃了乡村活力。迎泽区因地制宜,推动边鸡、毛驴等特色养殖业落地。东祁家山村的林麝养殖项目全部完工投产,村里还生产出了牛奶、鸡蛋、蜂蜜等农产品;张家河村建立养殖场,创立“罕山香猪”农业品牌……迎泽区持续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让产业惠及更多农户。
美丽乡村,美在环境,更美在人心。孟家井村通过29项长效管护制度,激发村民自治热情;董家庄村统一改造外立面、铺设石材道路,让老房子焕发“新容颜”;捐子村利用村民理事会协商议事,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东祁家山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修缮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所等。
迎泽区近年来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由内而外蝶变,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之地。
迎泽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是一场文化、生态与产业的交响——非遗传承唤醒乡土记忆,生态修复重塑诗意田园,多元产业托举富裕梦想。正如森栖小镇民宿招牌上所写:“此处是故乡”。
未来,迎泽区将继续深化“千万工程”,推动城乡融合,让更多乡村如孟家井、董家庄一般,成为“山水相依、产村相融、人文相映”的和美典范。记者 王 勇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