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普及阅读应警惕“伪阅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6:28:00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电影产业崛起,印刷文化遭受视觉文化的冲击,一些知识分子曾经设想过阅读的消失:视觉艺术会不会最终取代书籍成为滋养人类精神的唯一食粮?这种设想造成了一些悲观的论调:有人认为世界将进入“图像时代”,文字会日趋边缘并成为彻头彻尾的工具;有人认为当代文化将由语言中心走向视觉中心,最终变成一种纯粹的视觉文化;有人则断定人类已经到了“阅读史上最糟糕的时刻”,我们必须倾尽力量才能守护文字阅读的传统。而近十年,随着数字媒介尤其是短视频的发达,这种论调再次被推上潮头,拣取相关议论,我们几乎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自20世纪以来,文字阅读危机愈益深重,难以解除。

事实果真如此吗?倘若联系相关的阅读调查数据,就会发现也不尽然。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拿2024年的调查数据与2006年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增长了12%以上——这可能与高等教育的普及、识字率的提升有关;数字阅读逐年攀升,从2013年至2024年,增长了近37%;纸书阅读基本是持平状态,2013年人均4.77本,2024年人均4.79本;而2024年的人均报纸阅读量,尚不及2015年的四分之一,不过,统计数据并未将数字报刊的阅读情况计算在内。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文字阅读并没有因短视频、网络游戏的冲击而陷入危机,反而因数字阅读的普及而有所发展,所谓“危机”更像是舆论界惯用的修辞术。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阅读或喜爱阅读的人,总会翻开书本,无论从实用还是趣味角度看,阅读始终是无可替代的。

既然阅读率或阅读量不是问题,那么,当下推广全民阅读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阅读的质量——不是所读书籍或文字的质量,而是阅读行为本身的质量。在影响阅读质量的种种问题中,最严重且难以辨别的,就是“伪阅读”。伪阅读不是伪装的阅读或表演性阅读,也不同于我们通常所批评的功利化阅读或碎片化阅读,而是一种貌似严肃的、失去了开放性的、向外攫取信息又最终回向自我的阅读,这种阅读的唯一功用,不过是为阅读者原有的思想、见识、立场镶上一层漂亮的知识花边。如果说数字媒介造成了阅读的危机,那么,其危机也正在此处,搜索引擎的强大便利、信息获取的简易直接滋生出一种“万物为我所用”的骄横,这种骄横使得人们在空前丰富的知识面前反而变得越来越封闭保守。

100年前,受限于识字率、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阅读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今天中国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已达到97.6%,绝大多数人都至少可通过手机阅读公众号文章或浏览新闻资讯,因此,仅就文字阅读的普及性而言,我们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可以说,直到近20年,阅读才真正成为多数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随着阅读率的攀升,我的忧虑在于,阅读也许并不能对多数人发生实质的作用,而仅仅是造成了信息量的堆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高估了阅读所能给予人的助益。

比如,许多读者并没有因为大量地阅读小说而对他人的生活方式、道德选择或精神困境更具理解力与同情心,只需稍稍注意“微信读书”里某些小说的片段标注及评论,我们就能发现伴随阅读而来的往往既非好奇心,也不是情感共鸣,而是傲慢、苛刻与道德优越感。许多学者并没有因为阅读专业书籍而打开视野、持续思考,他们往往只是习得一些特定的概念、话术或学术写作的技艺,由此陷入文字或理论的空转而不自知。当然,更重要的是,阅读似乎也没有让人们就某些基本问题形成共识或常识,许多人的阅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像一个漩涡,信息累积再多,最终也不过是落入一片虚无的空洞。

这就是“伪阅读”,与之相对的,当然是“真阅读”。我所说的真阅读,不是人们常说的慢阅读、深阅读或兴趣阅读,而是一种真诚且谦卑的,为好奇心、同情心或求知欲所驱使的阅读,其目的不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印证自己的正确或优越,而是努力发现这个世界的广阔、复杂与多元,不断突破,不断提升。


并州新闻 何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