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格陵兰岛,何以成美国军事版图“关键棋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4:00:00    

格陵兰岛努克,渔船在港口被巨大的漂浮冰块包围。(视觉中国/图)

2025年4月,格陵兰岛西海岸,冰山碎块在海风中缓缓漂移,偶尔碰撞出闷钝的轰响。峡湾沿线,色彩斑斓的小屋,错落点缀在白雪覆盖的岸坡上。结束了冬季渔季的渔船,则静静停泊在港口。

这片被冰雪覆盖了90%面积的土地,此刻正被万里之外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密切注视。

3月29日,特朗普表示,为了获得格陵兰岛,他“不会放弃任何可能”,包括使用军事力量。

同时,特朗普还表示,“有很大可能无需军事手段”,美国会完全得到格陵兰岛,并证实他“绝对”参与了关于可能吞并格陵兰岛的严肃讨论。

格陵兰岛,为何成为美国军事版图中的“关键棋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美国此举看似在争夺资源,实际上是对全球资源与地缘政治的博弈。”在军事专家白孟宸看来,格陵兰岛可能成为影响美国国内政治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切入点。

地理位置的“天枢”价值

格陵兰岛,这座面积216万平方公里的冰雪巨岛,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岛屿,更是地缘政治棋盘上的“北极天枢”。

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于同时连接大西洋与北冰洋、俯瞰北美与欧亚大陆的“两洋两陆”。

外界认为,格陵兰岛的战略价值,已从冷战时期的导弹预警前哨,升级为控制未来全球贸易与军事部署的核心枢纽。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亚欧航线需绕行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航程约1.8万公里,而北极航线可将距离缩短至1.1万公里。格陵兰岛恰好位于北极航道的中段,其控制的丹麦海峡和巴芬湾是航道咽喉。

不少受访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美国若掌控此地,不仅能影响未来国际贸易路线,还可通过征收通行费或限制竞争对手船只通行,重塑全球物流权力结构。

“如果能够控制格陵兰岛,那么就能控制欧洲通往美国的大西洋航道。”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震认为,在一战和二战中,美军正是通过大西洋航道驰援欧洲,击败德国,从而成为国际体系中的霸主国家。

此外,格陵兰岛的军事价值早在二战期间便已凸显。

1941年,美国以防德国控制为由,强行在岛上建立图勒空军基地。该基地至今仍是美军最北端的战略据点,且配备预警雷达,可覆盖俄罗斯北部海岸的导弹发射活动。

“若美国控制格陵兰岛,将极大提升其导弹预警体系。”白孟宸强调,若美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出现问题,美国掌握格陵兰岛后,欧洲构建反导系统可能会依赖美国。

近年来,美国进一步升级该基地功能,将其纳入“太空监视网络”,用于追踪卫星和太空碎片。

“格陵兰岛位于弹道导弹飞行的北极航线上空,美国的三个主要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站点之一就位于格陵兰岛。”白孟宸表示,美军的太空预警中队、太空作战中队常驻于此,且该基地对监测冰盖下的核潜艇活动、预警对方导弹发射意义重大,格陵兰岛在导弹预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性。

实际上,特朗普政府的格陵兰岛计划并非近期才出现,而是其战略的关键一环。

2024年,美国与瑞典、挪威、芬兰签署防务协议,允许美军使用其全境基地;2025年,丹麦宣布投入15亿美元升级格陵兰岛军事设施,实则变相为美军提供后勤支持。

丹麦学者奥贝里指出,美国正试图构建一条从巴拿马运河经格陵兰岛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新冷战铁幕”,将北极变为“美国后院”。

然而,这种单边主义激化了与俄罗斯的对抗——俄方已加速建设北极军事基地,并部署“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作为反制。

尽管战略价值显著,但格陵兰岛的生态脆弱性,使其难以承受大规模开发。

据国际气候变化期刊《自然—气候变化》发布的一项研究,格陵兰岛的冰层正加快融化,这将导致全球海平面至少升高10.6英寸(约27厘米)。

杨震提醒,北极冰层的融化,使美国海军反潜兵力比以往更有效地在该地区实施反潜作业,对俄罗斯的核安全和海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另外,格陵兰岛与北极的距离较近,控制格陵兰岛将会使美国在与俄罗斯争夺北极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无人化北极战场”

北极曾被视为“人类最后一片净土”,但大国博弈正将其推向“无人化战争”的深渊。

“无人化”,既指依靠无人机、卫星和AI系统的远程作战模式,也隐喻这片冰原可能因冲突而沦为“无人之境”。

2025年1月28日,丹麦国防部长特罗尔斯·波尔森宣布了一项总额146亿丹麦克朗的北极防务计划。核心内容包括部署F-35隐身战机、三艘新型北极巡逻舰及两架远程无人机,并升级卫星监测系统。

此外,格陵兰岛的康克鲁斯瓦格机场将改造为F-35的起降基地,这是该岛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基建项目。

丹麦政府坚称,此举旨在“强化主权”。但外界舆论认为,丹麦的军事升级实质是为美军北极行动提供前沿支点。

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多次质疑丹麦对格陵兰岛的主权管控能力,甚至暗示可能以“经济或军事手段”施压。尽管丹麦与格陵兰自治政府明确拒绝“主权交易”,但其防务投资方向,则暴露出迎合北约战略需求的深层逻辑。

“美军现阶段重点发展无人装备,而无人装备需要在恶劣环境中积累实验数据。”在杨震看来,格陵兰岛高寒、高盐、高湿,且经常发生极端气候,是理想的无人装备试验场所。

与此同时,2023年12月,SpaceX的“星链”卫星系统通过美军北极测试。在零下60℃与9级强风中仍保持稳定传输,其便携终端可实时为部队提供高清影像与定位数据。该系统已成为美军、乌克兰军方的供应商。

军事博弈的背后,是北极资源与航道的巨大利益。

据悉,北极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未开发量的13%,稀土等战略矿产亦十分丰富。随着冰盖消融,北极航道商业价值飙升。

俄罗斯已重启苏联时期北极基地,部署米格-31拦截机与“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美国则通过升级阿拉斯加训练基地、派遣特种部队极寒演练,强化对航道的控制权。

白孟宸认为,俄罗斯在北方航线布局早,在破冰船建造等方面,比北约更有优势。

虽然无人化技术在北极地区有影响,但在高寒环境下,白孟宸分析,其可靠性和普及度相对较差,短期内不会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稀土供应链的“救命稻草”

特朗普数次公开表示对格陵兰岛的兴趣。外界普遍认为,他关注的并不是岛上的居民,而是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美国一向紧缺,却又被广泛应用于高科技、军事领域的稀土。

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的驱动下,2025年4月,美国GreenMet公司与格陵兰岛坦布里兹矿业公司签署协议,宣布共同开发全球最大的未开发稀土矿床——位于格陵兰岛南部的坦布里兹项目。

这座矿藏,拥有47亿吨的矿石储量,重稀土占比高达27%,同时还有镓、锆、铌等战略金属。

按照规划,该项目最早将于2026年实现年产50万吨稀土矿石的目标,预计可满足美国国防工业未来十年的需求。

然而,这个被西方媒体称为“救命稻草”的项目,却折射出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深层困境。

如稀土开采后的分离提纯技术,始终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以加州芒廷帕斯矿为例,其开采的稀土矿石需运往中国包头进行精炼处理,最终产品再以数十倍价格返销美国市场。

美国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稀土资源的国家,其稀土储量在全球排名第七。为了推动本土稀土产业的发展,美国加大了对国内企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开采稀土资源。

其中,加州的Mountain Pass矿场获得了大规模资金支持,重新启动了稀土的开采和提炼工作。

然而,尽管美国企业经过数年的努力,仍未能成功提纯出高价值的稀土金属。

白孟宸分析,格陵兰岛在稀土提炼和生产上下游环节,无法帮助美国。因为稀土的提炼过程工艺复杂、成本高昂,还伴随环境污染风险。美国如果要实现环保且大规模的稀土提炼,很可能还需要借助中国先进的分离提炼技术。

GreenMet与坦布里兹的合作同样面临这一尴尬。项目方负责人公开表示,初期开采的矿石将优先运往“具备成熟加工能力的合作伙伴”,而全球大量的稀土冶炼产能,仍牢牢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杨震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产品生产国,拥有生产该产品的全套生产技术和生产链。因此可以对美国的稀土产品出口实施有效制裁。

更现实的挑战,来自格陵兰岛近乎空白的基础设施。

全境公路总里程仅150公里。为修建一条连接矿区与深水港的运输公路,初步估算需耗资数十亿美元。如何在高纬度冻土带维持大规模工业化开采,仍令投资者踌躇。

杨震则认为,从美国的角度来说,稀土资源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以合理、能够接受的成本生产稀土产品。

他表示,从目前来看,已经去工业化的美国并不具备上述能力,因此控制格陵兰岛资源,以期构建全球稀土供应链,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罢了。

“格陵兰岛似乎在他们看来是一块‘处女地’。”白孟宸表示,在未来,格陵兰岛将变成一个避开法规法条的区域。“是可以游离于美国法律之外的地方。”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