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什么人坐车晕,自己开车却不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1:30:00    

开栏的话

氧气如何送达人体各处的?血管是怎么一点点堵住的?为何呼吸系统总受病菌侵犯……

有时,医学保健知识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抽象难记的。

生命时报开设“漫绘科普”栏目,以形象的绘画,让这些知识“活”起来,让你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人为何会晕车

五一假期将至,不少人已经开始计划旅行,而对于晕车人群来说可就不那么美好了,一想到坐车、乘船、坐飞机就开始反胃。为什么有的人一坐车、乘船就眩晕、恶心呢?

本期,《生命时报》带你沉浸式体验,晕车时,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审核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 丁秀勇

本文作者丨生命时报记者 张冕

绘图丨马宏亮

晕车和体内平衡系统有关

晕车,医学上称为“晕动症”,即人在乘坐车、船等交通工具时,容易产生恶心、头痛、出汗、呕吐等不适症状。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研究发现,约2/3的乘车人曾有过晕动症反应,尤其是在乘坐长途客车时更严重。人之所以会晕车,与体内保持平衡的三大系统有很大关系——视觉、前庭、本体感觉系统。

古时候,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骑马,汽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人们的生活不过百余年。从演化角度来看,现代人的平衡系统和百万年前石器时代的人类并没有显著差距,而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则给人们的感官、平衡系统带来不小挑战。

晕车是大脑认为我们中了毒

正常情况下,人在主动运动时,视觉、前庭、本体感觉系统接收的信息是一致的——处于运动状态。但人在被动运动时,三者接收的信息则不一致。比如,当我们坐在封闭的大巴车内,尤其是靠后位置,视野受限,只能看到车内的环境,视觉和本体感觉系统会认为机体正处于静止状态。

内耳中的前庭系统有三个重要成员:半规管负责感受旋转运动,椭圆囊负责感受水平直线加速运动,球囊负责感知垂直直线加速运动,它们共同协作,让人保持平衡。

人在坐车时,如果车体剧烈颠簸,司机急速加油或刹车,三位“前庭大将”受到刺激,就会接收到运动信号,并传输给大脑。此时,大脑会收到不同信息,视觉和本体感觉系统报告“静止”,而前庭系统反馈“正在运动”。

大脑由于无法确认哪个信息是准确的,就会认为人体“中毒”了,于是立即启动防御机制,诱导产生恶心、呕吐等反应来帮人体“排毒”。

若车内汽油味、皮革味、香水味、食物味混杂,又没有开窗通风,这些刺激性气味会被嗅细胞全盘接收,经由嗅神经纤维、嗅小球传递给大脑,大脑经过分析解码,将“难闻”“恶心”等信息发送给消化系统,就会加重恶心、呕吐等晕车症状。

为什么司机不晕车

不少人发现,坐车时看手机更容易晕车,这是因为视线聚焦在静止的局部,前庭系统在感知运动的同时,视觉系统却没有给大脑发出任何正在运动的信息,从而加重了脑内运动信息冲突,也就更容易诱发大脑做出错误判断,从而晕车。

同样在车上,司机一般不晕车,是因为他们的眼睛一直盯着前方视野,身体会有意识地随着刹车、转弯、加速调整,前庭系统感知身体运动,视觉与前庭系统感受一致,自然就不晕了。

如何减少晕车不适

了解晕车的发病机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了。荡秋千、滑冰、游泳等运动能加强前庭系统的稳定性,模拟行进的交通工具,给人带来短时间、低程度类似乘车的体验,从而提高晕车者的耐受性。

另外,在旅途中尽量选择坐在汽车前排、船接近中间的位置,远离飞机机翼位置,能尽量减少颠簸,让视觉、前庭、本体感觉系统对运动状态的判断更接近,进而减少晕动症的发生。

此外,旅途开始前避免吃得过冷、过热、过饱。旅途中可以开窗通风,看看外面的风景,不要一直低头玩手机或看书。严重晕车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上车前10~15钟服用晕车药。▲

本期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